德国为何发动二战:纳粹经济奇迹的泡沫吹炸了|转载

      随着一战硝烟散去,面对严苛的国际形势,魏玛共和国只能在凡尔赛和约这块砧板上任人鱼肉。 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不仅面临1320亿金马克的天价赔款,这笔钱恐怕德国200年都还不清,更重要的是,战败之后,德国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雪上加霜的是,1923年1月11日,曾经的老对头法国拉上了比利时对德国趁火打劫,一手策划了“鲁尔危机”,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据了德国政府“唯一一只会下蛋的奶牛”,也就是富庶的鲁尔工业区。

1923年"鲁尔危机"期间,进驻鲁尔地区的法国占领军在持枪呵斥一名德国老人

在德国费尽了外交手段摆平了“鲁尔危机”后,又生不逢时的迎来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929年,全球大萧条爆发,就连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都 深陷大萧条的泥沼之中 ,更别提初有起色的德国了。

大萧条期间,德国的劳工几乎1/3没有工作,官方数字是600万,如果加上非全职工人和隐性失业者,数字就到了800万,也就是说,德国全部劳动人口有 近一半失业或半失业 。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下面掩藏着普通德国人的辛酸和痛苦。

1932 年,德国只有15%的失业工人得到了全额救济,但即使全额救济也十分微薄。 另外有25%的人接受紧急救助,40%依靠济贫救助,还有20%什么救助都没有。 记者描述当时的德国道: “全国笼罩着一片愁云惨雾,官方干预毫无作用,人民生活在敝陋、压抑、满是疾病的活地狱中。 ”

严重的通货膨胀

但也就是这样的看似危如累卵的德国,从希特勒上台也就是1934年,到1939年,不过短短五年,不仅 摆脱了经济危机 ,更是向世界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世界大战。

这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故事的起点

故事还得从头讲起。 1925年,在人民心中拥有巨大威望的兴登堡,当选为魏玛共和国总统,人民本来指望这个在德国统一和一战中的英雄可以复兴德国,但是年近七旬的兴登堡受限于德国贫弱的国力和沉重的凡尔赛条约,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1931 年11月初,兴登堡会见了希特勒。 兴登堡对这位看起来就十分狡猾的“波希米亚下士”没有任何好感。 事后,他对亲信说: “他最多只能当个邮政部长。 ”但希特勒在长期坚持不懈的逢迎兴登堡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兴登堡连任总统后,置广大民众反对于不顾,准备起用希特勒,并对劝其警惕希特勒的人说: “我应该把盗猎者变成守林人。 ”,但实际上,英雄迟暮的他反而被这位“守林人”所利用。

希特勒在兴登堡生前一直毕恭毕敬

1934 年8月2日,德国颇有声望的前总统兴登堡病逝,紧接着并未举办总统选举,取而代之的是由总理希特勒通过一项法案宣布总统职权暂时中止并将该权力转授予总理,使希特勒 真正意义上将德国大权在握了 。

当时的德国人不关心甚至有许多人非常支持希特勒本人的这次夺权。因为历经整整五年的大萧条给希特勒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希特勒简单粗暴的归结经济危机是“ 政府无能 ”,是魏玛共和国政府接受 《凡尔赛和约》 和战争赔款及奉行“软弱”政策的结果,德国人是十分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软弱的魏玛共和国毁灭了德国的一切。

简单、粗暴,但有人相信

希特勒在上台后,第一件承诺的事情就是“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对于当时被贫困和失业困扰的德国人,不谛是 一个朴实却诱人的承诺 。

我们都清楚,政治家当然可以开口头支票,但不能生金也不能产银的政治家,兑现确是个大问题,再好的政策,最终买单的都是纳税人。 那么,希特勒又是如何在短短四年内不仅抛开了让兴登堡束手无策的德国克服了别国都无法克服的大萧条危机,还将垂死的德国经济搞得有声有色呢?

经济奇迹的背后

在许多年后,希特勒统领下纳粹德国的“复兴奇迹”一直是历史上津津乐道的题目。 希特勒之前的内阁总理换来换去,总是许愿的多,兑现的少,还附带搞出通胀、衰退加上还不完的外债等经济危机。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希特勒上台仅短短4年,失业率从高于30%下降到几乎为0%,国民经济总值增长超过100%,同时完成了德国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重整了重工业基础体系,还重新武装了军备,席卷了全球。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希特勒启用了一位“金融魔术师”: 亚尔马·沙赫特博士。

希特勒与沙赫特博士在一起

1934 年7月希特勒终于下定决心,摆脱应对财政危机不力的旧官僚施米特,召见并邀请亚尔马·沙赫特主持经济部。 亚尔马·沙赫特的名字,在德国早就如雷贯耳,他不仅 平抑了德国20年代初的超级通货膨胀 ,他的货币改革成就和在英美金融界的广泛人脉,让他享有“金融魔术师”的传奇声誉。

亚尔马·贺拉斯·格里莱·沙赫特博士,1923年出任魏玛共和国货币局长和德国央行行长,制定严格的货币计划整顿德国金融,被誉为“金融魔术师”

自希特勒1933年上台以来,沙赫特作为德国经济部长和德意志银行行长开始着手推行他的新经济政策。 沙赫特的政策理论极其简单: 他认为 国际贸易平衡和顺差 是保护国家经济稳定的先决条件,外国赚的多了,德国赚的就少了。 德国在凡尔赛条约和经济危机的重压下想要喘息,就必须从国际贸易中赚到出口收入作为赔款,但与此同时,德国不能被外国赚到进口收入,这就要求德国要有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进口渠道,打造工业品销售市场,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比如高速公路,国家收购某些大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军工联合体。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经济政策和 罗斯福新政 是相似的,但这就不得不涉及到贸易战——大萧条期间每个国家都在用贸易保护主义和关税壁垒限制各国商品的流通。

况且,贸易战必然联系到通货膨胀与货币稳定,这对于此时的德国远不止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种政治正确。 是任何德国政客不敢触及的底线,希特勒也不例外。 这样,似乎沙赫特就陷入了历任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逻辑困境,当大萧条之后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时候,德国不敢像其他国家一样去打贸易战,但这样一来商品不能出口以获得外汇或者黄金来维持汇率稳定。

通货膨胀的可怕之处在于其货币背后代表的国家公信力就如同小孩子的玩具一般可笑,正如1924年的德国马克

这几乎是将德国建设成一个只吃不进的胖子,似乎是在痴人说梦。 但沙赫特选择用一种新颖大胆而诡异的手段处理了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国内,他创造了帝国银行 有史以来最大的表外体系 ,用五花八门、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非正式票据与通货创造了信用。其中后世最著名的就是梅福 (Mefo) 票,专门用于支付军工生产,由财政秘密贴现,以透支国家信誉的代价要求工业巨头们接受这份“隐形债务”,除了军工建设之外,还有用于基础建设的票券,比如德国的高速公路,这些通通化为了大量的基础建设和生产机会,使得德国迅速的摆脱了失业的困境。

梅福券,由国防部牵头,央行担保,克虏伯,西门子,莱茵金属公司联合出资10亿马克。这个公司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绕过央行的报表,发行商业本票来支付对军工企业的订单,实际作用就是融资,拆东墙补西墙

节流的同时还要开源: 沙赫特 管制私人的黄金和外汇 ,居民私藏最高可判死刑,境外旅行携带资金也受到严格限制,即使戈培尔夫人这样的高层权贵也不例外。 纳粹政府还拿犹太人的企业来开刀,以获取更多的黄金和外汇。

希特勒上台后,宣称要每年修建1000公里以上的高速公路,并亲自前往工地奠基,其举措与凯恩斯主义并无二致:没有需求,那就创造需求

对国外,完全封闭经济是不可能的,德国是个 缺少资源的国家 。 沙赫特采取的是点对点的进口,尽量把每一分宝贵的外汇用在刀刃上,即只和少数物产丰富,缺少特定工业品的国家进行特定货物的贸易,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比如著名的就是中德合作,在国际市场上,明明葡萄牙才是最大的钨矿生产国,沙赫特偏偏选择了更加遥远的中国作为买家,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用钨矿等原材料换取德国的军械设备,理由就是节省外汇。 同样的进口国家还包括南斯拉夫的铝,罗马尼亚的石油,如此一来,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对德国变得越来越依赖,事实上成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殖民地。

略有不同的是中国,当时中德合作称得上是互取所需,南京方面与德国签订了购买24门150mm榴弹炮以及2.4万发炮弹的大合同,总价值达到900万马克。在抗战初期这些火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出口的钨中,也有八成出口到德国

除此之外,沙赫特还 巧妙利用了美国的庞大资本 。德国在一战后为了还债,欠下了美国巨额资本。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别借钱给你的朋友,要么你会失去钱,要么失去朋友。沙赫特无疑吃准了美国不愿意失去德国欠下的债务,再加上美国身处大萧条期间,而德国又在重整军备扩大采购,对美国经济恢复是一个良好的刺激。至于买了军火要对付法国还是苏联,反正德国又不能跨太平洋来攻击美国。从1933年到1939年,在德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准备的6年时间里,杜邦财团与化学公司、洛克菲勒财团和美孚石油公司、摩根财团及它控制的电报电话公司、福特汽车公司 (亨利·福特本人由于与纳粹的合作还得到了十字鹰徽勋章) 争先恐后跟德国签下了巨额的战略原料和军工项目的订单。

美国甚至把当时最先进的发动机转手就拍拍屁股卖给了德国,只为了能够赚钱,日后德国在二战初期的空战优势与此不无干系

不难发现,沙赫特确实足以被称为金融鬼才:他打破了金融学上的“不可能三角形”, 资本流动 自由, 货币政策 的独立性和 汇率 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但是,当时的德国 似乎全部拥有了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被隐形债务极大的延展了,国际资本流动没有被全面禁止然而被深度干预,又同时支撑住了汇率的稳定——也就是通货膨胀,实际上沙赫特确实也让德国经济在几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达到近于奇迹的水平。

1932 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 在1938年,希特勒实现了1933年上台的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与此同时,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希特勒宣传自己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基本属实。 到1938年夏天,希特勒甚至允诺,要实现“每个德国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

后期彩绘的1930年代德国照片上的这台大众汽车,也就是甲壳虫的前身,成为了当时希特勒允诺的要实现“每个德国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

但沙赫特空手套白狼的手段终有止境,沙赫特从国际金融界遍地打白条忽悠来的,和从国内人民牙缝里、犹太人血汗里汇成的德国外汇,这管可怜的“牙膏皮”也终有挤干净的那一天。

先去借高利贷,把肚子填饱,让身体恢复一下,剩下的钱……还贷? 你想多了,当然是去黑市买两支AK,然后去抢银行了。

不可能偿清的贷款

奇迹不会永远发生。 1936年,纳粹德国的国际收支已经悄然到了用尽政策储备的边缘,重振的德国军备也不能变成外汇偿还债务,德国要想维持透支获得的繁荣,只剩下最后一条路。

那就是 发动战争 ,通过军队抢来的财富来偿还欠德国国内垄断企业的债务,顺便赖掉国际上堆积如山的债务,才能暂时维持住德国国内烈火烹油的繁荣,看似强人的希特勒,最终也不得不为了其所必须讨好的民意,走上战争的道路。

1939年8月,天量的梅福券到期(累计发行额120亿马克,几乎全部没还)其中还包括欠国内军火商的钱、国内工人的工资,如果不发动战争,希特勒将被他所倚仗的的德国人重新扯下台……

1939年9月1日04:45, 纳粹德国的军队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给 予纳粹德国48小时限期撤出波兰领土。因为德国没有听从英法的警告,英国和法国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随之展开……

大尾巴熊∣地缘谷成员 欧洲近代史爱好者

参考资料: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 第15册;第三帝国的兴亡;闪击英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的启示,中国重蹈更惨的覆辙|转载

深度探讨中国当前的一个社会现象——内卷|转载